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癌症病人血球低下的生活照護

護理部護理師 楊琇玲

血球低下是癌症治療常見的副作用,主要發生在接受過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病人,因治療後造成骨髓的破壞及身體免疫功能的降低,容易造成白血球、紅血球或血小板的減少。 

一、何謂血球低下呢?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標靶藥物」為癌症治療最佳方式?

隨著科技發達,國人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與早年相比已截然不同,而這樣的改變似乎也對我們的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惡性腫瘤已連續35年成為我國最致命的疾病,據統計105年因癌症死亡人數達4萬7千餘人,佔死亡人數將近3成,且癌症死亡時鐘再度快轉11秒,平均每11分2秒就有人因癌症死亡。但不是有所謂的「標靶治療」嗎?為什麼癌症時鐘仍不斷加快呢?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肺癌早診早治:相差1厘米治療效果大不同

“早診早治是治愈肺癌最有效方法。”天津市腫瘤醫院教授王長利23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最新版肺癌分期標準顯示,肺部腫瘤小于5厘米時,每增加1厘米,生存率會相應降低。

        肺癌之所以難治愈,主要原因是先兆不明顯,發現即是中晚期,治療效果差強人意。“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誤診、漏診,只有當腫瘤比較大,對周圍組織的侵犯較多或

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免疫療法問世 晚期肺癌有機會被治癒

原本被視為絕症、不治之症的晚期肺癌,居然有機會被治癒,台大醫院一項最新肺癌臨床研究結果令人振奮,108名腦轉移、病況不佳的晚期肺癌患者,在沒有事先篩選的情況下接受免疫療法,反應率達兩成三,也就是四個病人就有一個人出現顯著療效,腫瘤甚至消失。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提案】建立「癌症輔助治療功能性食品」項目

有位印度研究學者曾說:
許多新藥的研究很創新也很好。

可惜的是,在印度有許多人的收入
是無法負荷這些新藥的費用!
而我唯一能做的是,從買得起的食材中研究,
能讓生病的人緩解的自然物。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給癌友及親友的建議「留給彼此彈性、信任及空間」

給癌友及親友的建議「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請留給彼此彈性、信任及空間。」
稍早,我接到爸爸打來的電話,他說他和媽媽,明年想搬到台北照顧我。我掛掉電話,卻備感壓力⋯今天,我想花點時間,和大家聊聊「癌症親屬的照顧與建議」。
我剛確診罹癌時,我的母親其實有來台北照顧我,但不到兩個月,她就被我趕回家鄉去了。用「趕」這個字,實在很不孝,但卻是事實。
其實不難想像,天下每一位母親,在知道自己的心頭肉罹患癌症時,會變得多麽慌恐焦慮。
當時媽媽幫我買三餐、削水果、洗衣服,她願意做任何事情,只為了讓我重新成為一個健康的人。我該感謝她,但是我卻沒有。

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醫生科普問答】

  醫生科普問答

  · 肺癌復發會出現什麼樣的症狀?


  肺癌復發可能沒有症狀也可能有症狀。一種是沒有症狀,通過影像定期復查,發現出現新的病灶,或者原有病灶變大了或者病灶增多。一種是有症狀,可能出現咳血痰、氣短等呼吸道症狀。肺癌復發還是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

  · 怎麼才能早期發現食管癌?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副作用照護-黏膜修護】口腔黏膜炎-嘴破

  癌症化療過程中,常容易有"嘴破"吃不下的情形發生,一般民眾可能對此不以為意,但對癌友來說可能是嚴重的治療"副作用-口腔黏膜炎",若當成一般嘴破處理,自行塗抹西瓜霜等偏方,恐使發炎更嚴重,甚至可能危及性命。醫師呼籲應學習正確口腔護理,按醫囑治療。

以下列出了口腔黏膜炎對於癌友的影響以及照護方式。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雙標靶治療 可延緩腫瘤惡化

我國每年新增1.2萬多名肺癌患者,高居10大癌症第2位,其中超過8成為「非吸菸造成」的非小細胞肺癌,一大致癌因子為體內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造成,當惡化到一定程度,便只能接受第一線的單標靶藥物治療,衛福部日前通過,第一線治療可採「雙標靶」;研究發現,雙標靶的無惡化存活期可達16個月,比單標靶多出半年時間。

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照顧者,你的壓力過大了嗎?善用這些社會資源助喘息

照顧者因長期面對受照顧者所引發的負面時有所聞,顯示照顧壓力與負荷其實已經遠超過你我所想像,但對於非照顧者而言,很難體會個中滋味。照顧者為什麼壓力大?壓力究竟來自哪裡?
在照顧家人前,要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這樣照顧道路才能走得更長、更遠、更好、更有品質。做好自我檢測,照顧自己,珍愛家人!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驚!家住大馬路旁邊,傷身程度相當於10根二手菸

【圖解肺癌診治照護全書】抗癌鬥士 星希亞 也推薦的工具書

  這是一本"北榮肺癌治療團隊"與"蔡俊明 醫師"專門針對肺癌所編輯的工具書,翻開書籍開頭就寫道"獻給所有的肺癌病人與家屬",此書雖然已出版快滿4年,但裡面用了許多案例說明,淺顯易懂的介紹肺癌各種常見問題以及治療過程的照護方式,並提及正確的治療觀念,且目錄與排版簡潔易懂,即使看過忘記內容了,也可以快速依靠目錄找到你所需要的資訊,是一本適合肺癌患者與照護者使用的書籍。

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蔡清淟 醫師】ALK基因突變肺癌 治療新標準

肺癌患者中,大部分都是「非小細胞肺癌」,當中有大約百分之五屬ALK 陽性個案。ALK 基因突變肺癌比較容易擴散至腦部,常規治療如化療對病情控制未如理想,病人使用第一代ALK 標靶藥物作一線治療後亦會出現抗藥性,醫生會考慮使用新一代ALK 標靶藥物以紓緩患者病情。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蔡俊明 醫師】肺癌第3期療法「失落10年」 免疫療法新藥獲FDA批准優先審查資格

肺癌死亡率第一名「免疫療法」備受期待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同時也是國泰醫學中心顧問醫師蔡俊明指出,第一、第二期的肺癌稱為早期肺癌,治療以手術為主,占整體肺癌約三分之一。第三期約占15 -20%,視疾病狀況分為可開刀的3A、或不開刀的3B,進行化療、放療。人數最多的第四期約佔50 %,目前的治療選擇也最多,包括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如何延長晚期肺癌病患的存活期,一直是醫界努力的目標。今年在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年會,「免疫療法」仍持續成為亮點,運用免疫療法於第三期肺癌病患的研究有重大突破發表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國醫董延齡養生8字訣!早上必做腸胃保健操喝溫水

  知名中醫師董延齡,現年高齡八十二歲,講話中氣十足,身形挺直,問他如何養生?他說,從八個字著手、做好四件事, 「一動,指運動;一靜,指睡眠;一進,指飲食;一出,指排泄」,身體自然健康。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9成2癌患 有癌因性疲憊症

癌症長達  35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新增癌症人數逾  10萬人,其中超過  9成癌症病友常出現癌因性疲憊症,醫師表示,癌友可經疲憊量尺評估治療,以防身體累垮。

一名大腸癌病人,好幾個月以來,才走路  2、  3分鐘就累到走不動,連踏進醫院診間都覺得沒力氣,情緒非常低落,家人看他這麼難受也不知如何是好。直到醫師開始協助他緩解癌疲憊等症狀,不僅漸漸恢復力氣,病人還會買蚵仔麵線請醫護人員吃,更許下心願,希望自己身體健康漸漸好轉後,能夠和發病前一樣,再去山上走走、吃炒野菜。

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進行的全台灣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92%的癌症病人有癌因性疲憊症,其中有  1/4更是中重度疲憊症,困擾程度超越睡眠困難、疼痛、食慾不振及憂鬱等。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乳癌以&淋巴癌-溫奶奶】不因年紀大姑息癌症 別急著放棄治療!

不因年紀大姑息癌症 91歲奶奶勇當抗癌鬥士

面對癌症如何治療?年齡不是唯一的考量,91歲的溫女士,今年3月因血尿就醫發現罹患膀胱淋巴癌、以及右側乳房癌症,經醫師評估透過化療加標靶藥物治療淋巴癌,近日再透過局部麻醉切除乳房腫瘤13日出院,她強調自己活夠了,但信任醫師積極治療,讓她活得更好。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骨癌-張椀晴(阿布)】「即使被判出局」,也要用正面能量面對生命的每一天。

奇蹟!花蓮東華大學藝術設計系學生「阿布」張椀晴,21歲時被診斷出罹患罕見骨癌,被判定只剩下半年時間,她拾起畫筆對抗病魔,撐過骨癌5年存活率只有8%的醫學數據,她說「即使被判出局」,也要用正面能量面對生命的每一天。
用正面能量 撐過5年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癌末,隱瞞病情的3大問題

那些說不出口的,其實是愛 
─坦然面對就可以開展下一步溝通
把病情說開了之後,阿嬤跟家人的關係更加密切,兒女們陪著她走過了人生最後也是最美好的一段路。

去年年底,看會診的時候剛好看了兩位很類似的病人,我們就稱他們為阿花阿嬤和阿草阿嬤吧。

阿花阿嬤,八十三歲,胰臟癌末期;阿草阿嬤,七十九歲,肺癌末期。她們有兩個共通點,第一,就算身體有很多病痛,兩位阿嬤都很樂觀開朗,平常時還會跟醫護人員開開玩笑。第二,兩位阿嬤都是新診斷的末期癌症,且都無法做治療。在這次住院的時候,他們的家屬都不願醫師告知病人病情,怕老人家承受不住。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輝瑞藥廠研發更強效的肺癌標靶藥物 但副作用也較強

輝瑞藥廠(Pfizer)近日宣布,新發展的肺癌新藥 dacomitinib 在一項第三期臨床試驗,與現行標靶藥物(艾瑞莎)相較下表現出色,這款新藥使患者疾病惡化風險降低了 40%,並能延遲病情惡化達 14.7 個月之久。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防癌飲食新觀念!遠離癌症威脅,必知8重點

「你的食物就是你的藥物!」早在西元前5世紀,被尊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就講過這句話。近年來,全球惡性腫瘤發病率不斷攀升,飲食和癌症的相關性,已逐步得到印證。
「癌症有可能是吃出來的!」世界衛生組織(WHO)明確把一些食物列入致癌物,並推廣健康飲食觀念。如何吃出防癌食力?正確飲食、吃對食物,即可幫助身體築起防禦線,增強防癌力,降低罹癌風險。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我如何從「憂鬱症」走出來

訴癌症病人在得知自己得癌症時,多少會難以接受,需要一段時間來調適。病人在一時的難過之後,多半皆可一步步地接受治療。癌症病人併發憂鬱症常常是在長期的壓力下慢慢才產生的。最近的研究顯示,長期慢性的壓力會造成腦部神經生長素減少,引發腦細胞出現萎縮,造成憂鬱症。因此在癌症病人的憂鬱症防治上,重點應該是在長期治療下壓力的處理,而不是在短期壓力的減少。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癌症疼痛】疼痛是個人主觀的不愉快感覺~~

癌症病人的疼痛該不該忍耐?
馬偕紀念醫院安寧教育示範中心
賴允亮,黃銘源,蘇文浩,蘇韋如
常在門診聽到癌友說:「醫師你不要開嗎啡給我吃了,吃嗎啡會上癮的,我忍一下就好!」其實隨著癌症病程的進展,疼痛是最普遍出現的症狀之一,約占末期癌症病人的70至90%。世界衛生組織(WHO)自1980年代開始,大力倡導癌症疼痛的治療,並公佈止痛三階段用藥指引。而台灣在2000年由國科會補助的民眾調查中顯示,大多數人認為止痛藥會成癮、會惡化病情、痛的時候才需要吃藥等迷思。迄今,於臨床上仍見民眾,甚至是專業人員存有這些誤解。
癌症病人對疼痛「知」的權利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術後、化療、放療】癌友怎麼吃? 高熱量、高蛋白

但癌症治療後該怎麼吃?常常令癌友及家屬相當困擾。營養師建議,癌症病人於治療結束後,即恢復均衡飲食,以選擇天然食物為主,且配合規律運動,以免進食過多,造成體重過重,才能常保身體健康。

不少癌症病人常因為化療、放療的副作用而食慾不振,或擔心吃太多會加速癌細胞增長擴散等原因,導致發生體重下降、體力不足等問題,營養師強調癌友飲食最主要的關鍵就是「高熱量、高蛋白」。

【輔助療法&另類療法】另類療法成為醫療三不管地帶

2003年自稱「排毒教父」的林光常,以出書、透過台北靈糧堂教會體系講道會,高價推銷「排毒餐」及相關產品,引發34名醫師聯名投書駁斥;但直到4年後癌患出面向媒體投訴才引起社會關注,儘管檢方查出至少4人疑因而枉死,卻「無法證明因果關係」,林最後是因假造醫學博士學歷才依常業詐欺罪被判刑。

同樣的,自創「癌症雞尾酒療法」的許達夫,把正統療法的風險與副作用誇大、販售電解水及健康食品,也招致醫界抨擊。但許達夫是有照的正牌醫師,行政法只能罰鍰,在刑事上若要認定「詐欺」更加困難,醫懲會又不予懲戒,讓另類療法在台灣,幾乎成了無需實證、沒有準則、缺乏規範的醫療三不管地帶。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晚期肺癌生活品質好 不可逆標靶藥第一線選擇

「我跟你說,肺癌治療要聽醫生的話按時吃藥,不要亂聽、亂用偏方,也不可以…最重要是,如果有問題一定要跟醫生或個案管理師討論。」58歲的陳女士(匿名)每次回診時,總樂於候診室與其他患者分享經驗,也是每次參與病友活動中的模範生。她三年前因久咳不癒前往醫院檢查,發現為第四期肺腺癌,經基因檢測為陽性反應,第一線用藥即申請健保給付的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用藥之後,肺部轉移的腫瘤控制良好,咳嗽症狀也獲得明顯緩解,且透過口服藥物仍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每年飛往澳洲探訪兒孫是她最快樂的事情。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肺腺癌-蔡松彥】從醫師變患者!這院長樂觀與癌為伍 更教防癌

重陽節將至,若想像人瑞活得健康又長壽,就得防範國人10大死因之首「癌症」,南基醫院建議民眾應及早認識防癌思維,懂得勇敢面對癌症,且攝取適合且營養均衡的食物,以降低接觸致癌危險因子的機率。
南基醫院協同院長蔡松彥曾罹患肺腺癌,從醫療人員變成病人,他提到,罹癌後得歷經接受、面對、治療到養生等階段,而他學著與癌症當朋友,也為此改變飲食,提高蔬食比例,目前已穩定控制疾病,只需定期追蹤。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心靈支持】如何從癌症挫折復原?

如何從癌症挫折復原?
文/編 放射腫瘤/整合 廖志穎醫師

癌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可怕的生命轉折點,因為他代表了"死亡"的可能性,可能會失去親人,家人的痛苦,現今醫學進步,目前癌症平均存活率高達六成以上,早期癌症更高達85-90%以上,但身體生理治療好了,心理的癌症創傷,該怎麼恢復?是很多癌症存活者面臨的考驗!筆者參考科學文獻,經驗,以天下雜誌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如何從癌症挫折復原?


為什麼有些人在遭遇逆境打擊後,能順利恢復,而有的人卻無法?科學家發現,復原力是可以透過後天訓練的。 美國精神科名醫研究出十種方法,可以讓你變得更堅強、不再輕易被挫折打倒。

鍛鍊從谷底反彈的能力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希望-健保給付(未定案)】「免疫療法」治癌新法 健保署擬撥給付預算

現在癌症有新療法,那就是免疫療法,目前主要是針對黑色素瘤、肺癌、膀胱癌以及頭頸癌,但是免疫療法的費用相當高,一般來說如果化療20萬費用,免疫療法就要2百到4百萬左右,現在健保署已經編列了12.1億預算投入這種療法的給付,正在等衛福部最後定案。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中藥材-當歸】防貧血、降血壓!當歸3大成分強效補血,3種人慎吃

幾千年來,當歸一直都是中醫學當中補血活血良藥。而這項說法,近期在中山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王家蓁的研究下,以科學方法證實,當歸的活性成分「苯酞類化合物」確實能調節並提升血液輸送氧氣,研究成果已獲知名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刊登。 

當歸的活性成分未來可望針對心血管疾病、腦神經退化性疾病、癌症與PM2.5病變等開發新藥物或預防醫學。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大腸癌-傅達仁】安樂死、善終權

84歲的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近年來多病纏身,除了因膽管支架開刀和切除大腸癌息肉,最近又被發現多了胰臟癌,可能僅剩2個月壽命,飽受病痛折磨,仍不忘推動安樂死法案。他昨語氣沈痛表示前幾個月去榮總檢查,發現多了胰臟癌,「那時醫生說我只剩4到6個月時間,我都這麼老了,開什麼刀啊?活得很沒尊嚴。」


傅達仁提到身體狀況,表示「現在消化系統特別難受,無法吸收營養,整個人瘦得不像人。」他目前在家裡接受安寧療法,醫生每週定期到家中探訪,他也藉由打針加吃止痛藥,緩減癌症的疼痛。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癌友飲食』記住這12條 癌症患者能吃得更好

1:營養要均衡,不要太極端。

規矩太多,這個也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或者覺得人生苦短,無論什麼東西,只要吃得下,統統都吃這兩種態度對治療和康復都是不利的。

2:忌口不要太嚴,食譜不要太窄。

推薦患者不吃的食物基本上是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考慮,除非食物污染,過敏或不耐受等情況,腫瘤患者沒有哪一種食物是絕對不能吃的。同時也沒有萬能的抗癌食物,絕不能只吃某一種「抗癌食物」。

3:遵循「三多一少」。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攻克肺癌腦轉移新方法 血液檢測揪基因突變

罹患肺癌擔心轉移,包括腦、肝、腎上腺、骨頭等部位,使得治療變棘手。所幸隨著「精準醫療」概念提升,肺癌患者可以透過血液檢測,揪出基因突變,再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可以有不錯的成效,患者也能重拾生活品質。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肺癌患者小心低血鈉! 嚴重低血鈉恐致意識障礙

高鈉飲食造成健康亮紅燈,但也別輕忽血液中鈉太少的可怕!1名77歲陳姓老翁,3年前車禍腦部開刀後,因長期低血鈉,出現四肢無力、意識不清等症狀,需經常住院治療,直到腎臟科醫師診斷為「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簡稱SIADH),使用適當的利尿劑治療,才免於反覆住院之苦。
嚴重低血鈉 恐致意識障礙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台美成立跨國實驗室 聚焦高死亡率肺癌研究


肺癌長期位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5年存活率低於3成,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團隊今召開記者會宣布,今年8月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簽訂合作備忘錄,並成立台美第一間跨國研究實驗室,將聚焦於東西方族群肺癌特性異同,以及精準醫療、癌症幹細胞、腫瘤免疫及表觀基因研究,成果可提供臨床治療參考。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警惕資訊」癌症第一信號是什麼

  及早發現癌症症狀是提高癌症患者生存機率的關鍵。美國“十佳家庭療法”網站近日載文,根據美國“癌症網站”和《臨床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等相關資料,總結出最容易被忽視的癌症症狀。
  1。不明原因消瘦。短時間內體重急劇下降往往是癌症第一信號。驟然消瘦在乳腺癌肺癌患者中最常見,其他還包括肝癌和腸癌等。如果不運動不減肥,體重卻莫名下降10%,應及時就醫。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癌友抗癌心路歷程-少婦溫溫】愛讓我抗癌無畏

兩年前的六月,上天送了份人人都不想收的入學通知書兼生日禮物給我──「恭喜妳錄取癌學園之肺腺癌科」,一夕之間,我竟成了癌症新生,還一舉跳級到第四期。
這是多麼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啊!當時小女子年方三十四,正準備要步入禮堂、邁向新人生,收到這份通知,一時之間真如八點檔或是電影情節一般,不由自主地吶喊:為什麼是我?
然而,爸媽得知消息後,並未像電視劇演的一樣,變成慌了手腳的父母,反而鎮定地展現「知道對手是誰,就認真備戰吧」的態度;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臨近壽終的高齡族群 送醫急救對他真的好嗎?

解開急救室裡為何大多是老人之謎

在社會結構中,6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若佔人口的7%,便是「高齡化社會」;超過14%則是「高齡社會」;若超過21%,稱為「超高齡社會」。

進出急救、急診室的高齡者數量也會不斷增加。大多是九十多歲,甚至一百歲的老者。還有逐年惡化的失智症患者。當然,其中有些患者在經過緊急醫療後會恢復健康,但大多數仍是已不可能治癒的患者。
東京都立醫院的濱邊祐一先生,在《讀賣新聞》的報導中指出:「超過80歲,在衰老的盡頭原本該自然讓生命逝去的高齡者,被救護車送到醫院來的例子越來越多了。」

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別忌諱談死:與癌友討論自殺意念,有機會抒發他的無望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要先破除一個迷思「與想要自殺的人談論死亡,會讓他/她們更想死?」,事實是與癌症病友談論其自殺意念或意圖,往往有機會讓他/她的無助無望感得以抒發。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壓力調節與釋放』笑開懷 樂抗癌

「對對對得癌症,還是需要笑開懷?」這是一個年輕癌友說的,臺南新樓醫院癌症防治中心決定把「笑聲」帶入醫院,首次與愛笑瑜珈協會合作,邀請協會理事長陳美麗講師分享「愛笑人生、找出生命自癒力」,顛覆傳統罹癌就只能愁眉苦臉的思想,活動報名踴躍超過50名癌友及其家屬報名,大家抱著期待的心一起來笑開懷。

癌症防治中心組長溫純芳指出,癌症成因很複雜,除了先天基因遺傳以外,還有後天環境等等都會影響,在面對罹癌許多癌友或家屬會產生極大莫名的壓力,不僅影響睡眠、情緒,也會影響療程配合度與判斷力,而睡眠品質不佳無法充分的休息,精神體力會跟著變差

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不要再被沒有臨床實驗、科學依據的『治癌神劑』騙錢啦!

想必大家都聽過很多『治癌神劑』,但是這些對於治療癌症真的有效嗎?想必都是抱持著懷疑而放手一搏吧的嘗試精神吧。還記得之前鬧得很大的『睡蓮治癌』嗎?他就是利用了人們的恐懼心理,擔心正規療程副作用的恐懼

有必要做癌症基因篩檢嗎?

癌症基因篩檢,必要嗎?
我在「導讀」提到的簡小姐,因母親罹患乳癌併發腦轉移過世而憂鬱不已,一直懷疑自己也帶有乳癌基因,後來經過基因檢測發現正常,因而如釋重負。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AI判斷肺癌乳腺癌 快肉眼一半 準確率逾9成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開發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系統,判讀電腦斷層掃瞄(CT)及病理組織切片等醫學影像,並針對肺癌及乳腺癌的影像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利用人工智能判讀兩種癌症的醫學影像,準確率分別達91%及99%,識別過程只需30秒至10分鐘,較傳統肉眼診斷節省逾一半時間。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石棉建材破損拆除無人管 粉塵飄空中恐致癌

石棉是有毒物質,30多年前,歐美國家就開始全面禁用,但台灣禁用的腳步不只慢半拍,連目前存在於居家的建材或老舊工廠,該怎麼處理石棉建材,拆除時有沒有依照相關流程,都沒有單位嚴格把關。更糟的是,由於中國大陸和許多東南亞國家都還沒全面禁用,不少含有石棉的產品可能就這樣進口台灣,邊境不設防。

切割木材,木屑四楊飛揚,對室內裝潢師傅而言,最怕就是吸入粉塵,影響健康如果是早期,碰上含有石棉的建材,更要留意致病風險。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減緩癌症疼痛-非藥物治療篇

減緩癌症疼痛-非藥物治療篇

文/游懿群 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教育中心主任 整理
資料來源/《抗癌鬥士故事系列10》雲端曙光

疼痛為癌症患者最常見且最困擾的症狀之一,若疼痛沒有辦法獲得有效的緩解,不僅身體無法獲得舒適感,更為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情緒及生活品質帶來影響。
疼痛是一種個人的主觀感受,且可能與患者本身的生理、心理、靈性、認知及社會文化層面等等複雜的因素息息相關,在疼痛的處理上還必須多方面的評估與考量,才能獲得有效的緩解。
適切的癌症疼痛控制方式,除了臨床上最常使用的藥物治療外,非藥物治療的方式也是相當重要的,兩種處置方式互相結合更能達到有效的緩解疼痛問題。『癌症疼痛的非藥物治療』可區分為生理層面與心理層面的因應方式,下列針對此兩種因應方式做說明: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一家三口都患癌 罪魁禍首竟是它

去年10月,33歲的陳曉梅查出晚期乳腺癌;接著丈夫羅永剛查出了晚期腎癌;春節剛過,母親雷碧琦又查出了腦癌、肺癌。一家三人同患癌,這是什麼情況?你可能會說,這樣的家庭肯定有不良嗜好,或有家庭遺傳疾病。但其實,他們沒有不良嗜好,也沒有家庭遺傳疾病,僅僅是使用了這一樣東西……

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9大NG觀念,誤了治癌黃金期

國民健康署曾分析癌症登計資料,發現病人如果沒有在確診3個月內接受常規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高達53%,是及時就醫者死亡率17%的3倍。

罹癌就像掉進茫茫大海,病人極需救援,然而來自四面八方的醫療訊息卻未必全然可信。該如何分辨這些訊息是真是假?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飲食傳聞】食用薑黃可以抗癌?

網路謠傳食用薑黃相關產品可以抑制腫瘤,具有抗癌效果,這是真的嗎?

(1)薑黃含有薑黃素(Curcumin)成分,是一種不溶於水的多酚類化合物,目前部分研究指出其可能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抑制腫瘤、預防失智等藥理活性,然而相關作用機轉仍在科學研究階段,消費者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過度輕信。

(2)由於薑黃具刺激性,攝取過量可能會有腹瀉、噁心、胃潰瘍、結石等副作用,不建議孕婦與哺乳婦女及腎臟疾病、胃潰瘍、膽管堵塞等患者食用薑黃。

(3)食藥署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並維持理想體重,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

【心靈雞湯】被醫生宣判剩下4個月,他卻活過16年!

癌症,這裡有解答

韓萬青,過去十幾年來,我的名字一直都在影像醫學領域中出現,而首爾大學醫院院長的身分似乎沒有比戰勝癌症末期的醫生來得更有震撼力。

自1998年發現我的肝臟有腫瘤後,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癌細胞又轉移至肺部,當時醫生說我只剩不到5%的存活率,但沒想到一轉眼,現在已過了16年。當初剛接受癌症診斷時,沒人認為我能活下來,但我不感到絕望。就醫學上來說我是「奇蹟式的痊癒」。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藥品謠言】正露丸會致癌?

(1)正露丸主要成分為木餾油(wood creosote),並配有黃柏粉、阿仙粉、甘草粉及陳皮粉等藥材,為具有特異味道和氣味、稍濕軟的丸劑。木餾油是一種通過加熱裂解木材而製得的混合物,其成分以酚類化合物為主。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木餾油可能導致癌症。

(2)正露丸是目前食品藥物管理署所核准的合法藥品,並且收載在2009-10日本醫藥品集中,其類別為第2類藥品,在我國為「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使用此類藥品,請遵照醫師、藥師或藥劑生指示。正露丸在短期的腹瀉及消化不良具有其療效,但還是不建議民眾長期服用,如有腸胃不適的問題,應詢問醫師;如有用藥問題,應詢問藥師。

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飲食謠言】頭尾呈現綠色的香蕉吃了會致癌?

原文標題:聽說頭尾呈現綠色的香蕉,吃了會致癌,這是真的嗎?

網路流傳香蕉頭尾呈現綠色,其他部位為黃色,則是頭尾有塗抹催熟劑,這種催熟劑會導致癌症,這是真的嗎?

【安寧緩和醫療】安心寧靜 度過生命最後階段

許多人誤認為安寧療護就是等死,被稱為臺灣安寧緩和醫療之父、現任雙和醫院副院長的賴允亮指出,社會上有這樣的誤解,來自於不少患者送入安寧病房後沒幾天就往生了,院方來不及替患者做疼痛控制、對家屬做悲傷輔導,似乎成為太平間的前一站,這樣的安寧服務其實失去它的真義。
是休息而非等死

【人工血管】如何照顧植入式人工血管座

血液腫瘤科病人大多裝置有「植入式人工血管座」以利化學治療,「植入式人工血管座」俗稱人工血管(PORT-A),它是一種皮下植入式的輸注座,由注射入口、輸注座及含鎖扣的導管組成,藉由此密閉系統,除了可以用來注射藥物外,尚可由植入座抽血、輸血及注射營養製品等,輸注座入口為矽膠材質可重複穿刺1000~2000次以上,安全又便利。

開刀植入之護理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輕信這 4 個說法,小心癌症找上你!

早在 2006 年的時候,癌症已經成為中國城鄉居民的第一位死因。談癌色變的今天,關於癌症,流傳著各種說法。總地來說,正確的少錯誤的多。
癌症預防的誤區有哪些?
誤區一:吃了抗癌的東西就不得癌了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飲食謠言】隔夜菜會致癌?

近年來坊間盛傳:「吃隔夜菜容易致癌」,雖然知道「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但民眾在處理剩菜時還是糾結究竟該倒入廚餘桶回收,還是該下一餐加熱繼續食用?

曾有研究及新聞報導指出煮好的食物放置24小時以上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若民眾長期吃隔夜菜容易吃下過多有致癌風險的亞硝酸鹽。但對於此一說法營養師認為由於該系列實驗不夠嚴謹且變因太多,因此尚無法將食用隔夜菜直接與致癌劃上等號。不過營養師提到,料理反覆加熱最大的影響應是口感變差,以及營養流失的問題,民眾不需過度擔憂。

營養師也強調,雖然當餐現煮現吃是獲取食物營養、確保料理風味的最佳狀態。不過,若實行有困難者,不妨可於烹調、儲存時,謹記下列4大要點,適度分配處理,就能有效減少上述疑慮發生,並避免食材變質、減少營養流失: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治癌期間,飲食順序不一樣

罹患癌症很讓人心慌,因此許多病人會尋求偏方,甚至不肯治療而延誤病情,其實坊間關於罹癌後的飲食,很多觀念是錯的。
我要鄭重提醒,有些人宣稱特定飲食可以治療癌症,其實並不完全正確。罹癌時要趕快配合醫生,尋求正規、積極的治療,才能抗癌。而飲食的作用主要是在儲備體力,讓病人有足夠的體力以對抗癌細胞,順利完成療程。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星希亞的抗癌日誌】抗癌營養補充品-薑黃素(Curcumin)

之前有不少版友都來問Cincia有沒有吃薑黃素,Cincia約莫是幾個月前才開始吃的,正確時間點有點忘記了....
整理一下手邊關於薑黃素的資訊跟大家分享~
根據【抗癌就像減肥】一書P.207:
薑黃素(Curcumin)是薑黃(俗稱鬱金)的地下根、菁所萃取出的黃色成份,是印度咖哩中的主成分之一。

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中醫提升癌患存活率!症狀改善比例近6成

台南一名55歲林姓女患者,因左側三陰性乳癌第一期在奇美醫學中心接受手術切除乳房後接受化學治療,但因為對化療噁心、嘔吐、倦怠等副作用不愉快印象,轉至中醫部主治醫師王瑜婷門診,接受中醫治療取代化學治療,術後持續追蹤癌指數,目前狀況良好。
「中醫的角色就是幫助病患有足夠的體力,應付生活以及治療!」王瑜婷表示,該案例後來開立疏肝理氣止痛、補益氣血的科學中藥,最後在不進行化學治療,持續追蹤癌指數,術後一個月,「病患每次走進診間總是帶著笑容,覺得體力比手術前更好。」

【調養-緩解化療副作用】放化療胃腸調養指南基本原則

【康復啟示】
每次化療,癌患者都會產生極強烈的毒副作用,最讓家人頭疼的就是胃腸不適問題:噁心、嘔吐、什麼也吃不下。其實,這時如果家人懂得一些飲食調理知識,就能幫助快速緩解化療副作用帶來的痛苦。

【放化療胃腸調養指南基本原則】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肺癌Q&A-名詞篇2-治療方式

癌症自民國71年(1982)起,即高居國人死因第一位。傳統上,西醫用來抗癌主要是用三種方法,手術、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後又加入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而手術和放射線療法是民眾較為熟悉的,這邊針對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進行基本介紹。
Q1.什麼是化學治療?

【標靶治療】你必須搞清楚的6個觀念

「治癌效果神奇但藥價昂貴」,是目前許多癌症病人面對標靶治療的難題。
另一個情況是「聽說我的癌症有標靶治療且健保給付,為什麼醫生說我不適合?」
面對標靶治療,該不該接受新藥、需不需要付出「買命錢」,綜合整理各醫學中心癌症治療醫師的建議:

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安寧照護】爸爸要進安寧病房了,我該如何陪伴他?

朋友急切地要哭的聲音,從電話那頭傳來:「爸爸的腸癌轉移到肝和肺了,醫生說化療藥物已經沒用了,問我們是否考慮轉到安寧病房。我該怎麼辦?」一直以來在安寧病房作全人關懷的我,一時間,也不知道到底要怎樣回答她才好。
是啊!對一般大眾,到底要怎樣陪伴家人走這最後一段路呢?面對著即將道再見的親人,捨不得看家人受苦,內心卻又私心地希望他能陪我們再久一點。我沉默著,一時語塞,電話那頭又繼續訴說了起來:「我也不是不願意爸爸轉到安寧,畢竟我們有信仰的人,知道以後我們還是會在天堂相聚。只是我好想把握這一段時間。到底我要做些什麼,才是對爸爸現在最好的照顧呢?」

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癌影片-防癌】致癌物竟藏在碗筷裡?! 餐具正確洗滌保護健康

  不好好清潔餐具容易導致「致癌物」藏在其中,在你用清潔劑清洗餐具後是否有好好的將其沖洗乾淨呢?

  市售的洗潔精有一半甲醛(福馬林)量超標,最高的還超標32倍,當你平時清洗餐具時若是不好好的清潔,而是擠上洗潔精後隨意揉搓幾下隨便沖水就算洗好,那你可能要好好注意了,你可能已經吃下大量的致癌物質,可能會導致鼻咽癌或者血癌的發生。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肺癌Q&A-名詞篇1

Q1.什麼是「5年存活率」?
A1.5年存活率」為在一群和您病況類似的病人達五年之後仍然活著的統計資料,其中有些人的腫瘤可能已被治癒了(癌症消失),也有些人則仍然有癌症(帶病存活)。

Q2.什麼是「預後」?

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大腸癌-洪錫隆】抗癌讓人生更有味

47歲的嘉義基督教醫院企劃室主任洪錫隆,在醫療照護產業23年,看盡人生百態,直到4年前自己罹患大腸癌,才深刻體會「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他積極抗癌,告訴自己「做個快樂而幸福的罹癌人」,靠親情和信仰力量重生。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肺癌Q&A-基礎篇

Q1.肺腺癌是肺癌嗎?
A1.肺癌是一種形式相當多樣的癌症,一般我們所說的肺癌,包含了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等,肺腺癌也屬於肺癌的一種

Q2.該怎麼預防肺癌?

【肺癌新知】跨專科精準肺癌治療團隊 導航支氣管定位胸腔鏡手術更精準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由胸腔內科、胸腔外科、影像醫學科組成「跨專科精準肺癌治療團隊」,7月18日召開「導航支氣管定位胸腔鏡手術成果發表」記者會,介紹以支氣管鏡合併電腦斷層定位的創新方式,針對多發性小型肺部腫瘤進行不同部位之肺分葉切除,此技術乃胸腔手術之新挑戰。
今日記者會上,彭先生以及郭女士等兩位病人發表感言,特別謝謝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醫療團隊的盡心醫治,讓他們在切除肺腫瘤之後,仍然成功保有大部分的肺功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健保資訊-肺癌】LDCT肺癌篩檢利器 健保有條件給付

一名53歲魏姓婦人,因車禍被送至急診,胸部鈍挫傷伴隨疼痛,胸部X光檢查無骨折或是氣血胸,但卻意外發現右上肺葉約2公分的結節,病理報告為肺腺癌第一期。
肺癌 成為台南女性頭號殺手
據衛福部統計十大癌症死因,台南市105年女性罹患肺癌死亡人數為301人,是各種癌症死亡之首,肺癌成為台南女性的頭號殺手!
張逸謙醫師表示,胸部X光發現肺部有陰影、結節,可能是肺部發炎後的疤痕或是吸入髒空氣後的碳粉沉積,未必是惡性腫瘤。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淋巴癌-葉北辰】走過抗癌路 諮商心理師陪癌末病友談死亡

學生時期罹患淋巴癌的諮商心理師葉北辰,正因歷經罹癌、復發、抗癌道路,明白人人都會死,需為臨終做好心理準備,因此畢業後走進安寧療護病房,陪伴許多癌症末期患者談死亡。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肺癌患者不適用標靶藥怎麼辦? 新一代化療做後盾

  當確診肺癌後,患者或家屬無不希望能使用副作用少且方便服用的標靶藥物,但必須經過EGFR基因檢測癌細胞有基因突變才能投藥;約4成肺癌患者無基因突變,即便投以標靶藥物也沒有明顯治療效果,面對如此窘境患者無須灰心放棄,目前新一代化療藥物能做為有效抗癌的治療方式,並且保有治療生活品質。

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肺癌腦轉癥狀】你知道肺癌還會腦轉移嗎?盤點肺癌腦轉移八大癥狀

臨床當肺癌患者到晚期後有時會出現腦轉移的現象,此時證明肺癌已經進入晚期,臨床很多患者和家屬往往不知道肺癌已經發生了腦轉移,其實從患者的一些身體相關癥狀就可以看出來,今天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五病區賈棟主任就為大家介紹肺癌腦轉移的八大癥狀,希望患者和家屬能夠警惕,儘早治療。
肺癌腦轉移癥狀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肺癌新知-免疫療法】肺癌、黑色素瘤治療新曙光!免疫療法更精準

惡性腫瘤轉移不易治療,新型免疫療法露曙光。醫師指出,惡性腫瘤轉移器官包括肺、肝、腦及骨頭等,治療十分困難,目前研究已發現,新型免疫療法可合併傳統治療,替癌症治療提供另一新選擇。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癌細胞會挾持正常的細胞為癌轉移「開路」

癌症轉移(cancer metastasis)是造成癌症病患死亡最主要的因素。癌轉移指的是癌細胞離開原來的器官組織,經由循環系統而在其他器官「落地生根」發展出新的腫瘤(繼發性腫瘤)。

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存活率4%跨越到4年 晚期肺癌仍可活出生命的光彩444

肺癌初期沒有顯著徵兆,多數病人確診時已為晚期,無法透過手術治療,僅能以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為主。

不可逆標靶藥物 無惡化存活率是可逆性標靶藥物的兩倍
肺癌病人與家屬在聽聞化療時,往往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有病人因此放棄治療。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發展及基因檢測精進,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健保資訊-肺癌】肺癌的治療健保藥物與價格

健保用藥品項網路查詢服務網址
肺癌的治療健保藥物與價格

藥名
規格量
健保給付價格/健保代號
健保給付起迄
Alimta
藥廠:禮來
使用方式: 靜脈注射
健保給付規範:
第一線藥物(非小細胞肺癌(鱗狀上皮癌除外)),須事先申請)
愛寧達
(ALIMTA (PEMETREXED FOR INJECTION) 500MG)
500MG
$33,388
106.04.01-迄今
愛寧達注射劑 100 毫克
(ALIMTA FOR INJECTION 100MG)
100MG
$7,392

爬樓梯也喘 肺癌又肺積水害的!

  全球數千萬人的生命因癌症而消逝,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每年新增癌症病人人數高達1200萬人,在過去10年中,全球癌症病人約增加了20%,其中又以肺癌增長最為迅速。台灣肺癌病人人數也不容小覷,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統計,每年約新增1萬人次。由於肺癌初期沒有顯著徵兆,多數病人確診時已為晚期,無法透過手術治療,僅能以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為主。

不可逆標靶藥物 無惡化存活率是可逆性標靶藥物的兩倍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迷思】香菸濾嘴可降低罹癌?淡菸更健康?電子菸比較無害?

1960年代為降低吸菸帶來的健康風險,而發明了香菸濾嘴,但實際上,過濾嘴導致菸民罹患肺癌的風險上升。

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衛生政策教授表示,這是近幾年以菸草為題的論文裡,最重要的論文之一。他呼籲政府通過立法,來控制煙草及行銷。「煙草業存在漫長的欺詐歷史,比如低焦油產品,還有讓消費者認為,現代濾嘴從某種程度上降低香菸的危害。現在我們發現,濾嘴可能增加吸菸的危害。放棄濾嘴有助於減少危害,減少香菸對年輕菸民的吸引力,這對除大菸草公司以外的人來說,是一種雙贏的結果。」

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

致癌基因檢測 為肺癌找希望

癌症治療突飛猛進,但對高居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醫療支出、死亡率、晚期發現比率都最高的肺癌,標靶治療僅適用於七成患者(具ALK與EGFR基因突變)。以每年發生人數破萬來說,約有三千名患者,面臨不知如何治療的困境。
不菸不酒,37歲陳先生一診斷就是肺腺癌四期。長年在大陸經商,經常性乾咳,鼻涕倒流及胃酸逆流等加上過敏體質,在大陸一直被診斷為過敏性支氣管炎。直到出現左聲帶麻痺導致聲音沙啞,才驚覺不對。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EGFR突變——肺癌患者的一扇窗

肺癌目前已經成為威脅人們健康及壽命的首要元兇。在肺癌的發病人群中,約85%肺癌病人都是非小細胞肺癌。對於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來說,如果惡性腫瘤是上帝關的一扇門,那麼EGFR突變就是上帝打開的那扇窗。下面,讓我們來了解這神奇的生命之窗吧!
EGFR基因突變是什麼?

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

抽血做液態切片 可確診和追蹤腫瘤治療成果

當X光攝影發現有肺癌,或是乳房攝影與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乳癌,往往需要進一步做切片檢查確診;但是,拜醫療科技之賜,現在則是可以經由抽血做液態切片來確認!還有腫瘤該使用何種治療方式,甚至是在治療後確認成效,也可以用液態切片來分析,以及用此方法來追蹤。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星希亞的抗癌日誌】華陽複方/御善方服用心得

【Cincia服用心得(六個月)】
  吃華陽御善方期間感覺精神、體力有比較好,人比較不會累,體重也明顯回升;至於腫瘤的控制我覺得主要還是靠標靶藥物,可以把華陽御善方當成輔助營養品來服用,但不建議靠它來治病。

  之前在FB看到有戰友說味道無法接受,Cincia是覺得喝起來有點像蘑菇濃湯,沒什麼中藥味,不會難以入口,基本上Cincia是很怕吃中藥的人,這也是為什麼Cincia沒有選擇中醫輔助治療的原因(弱點曝光XDDDD)。

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飲食迷思】癌症不能吃肉?不能吃太營養?

癌友常有營養不良狀況,可能影響治療效果。北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說,有些癌友陷入飲食迷思,以為不能吃肉、不能吃太營養,誤認可以餓死癌細胞。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日前在康健雜誌舉辦的癌症趨勢論壇分享癌友飲食,她提到,臨床上有2成癌症病人,並非死於癌症,而是死於營養不良相關併發症。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肺癌】定期健康檢查 早發現可預防

肺癌發生、死亡人數位居癌症之首,主要原因是早期無症狀,確診時多為晚期。醫師提醒,定期健康檢查早發現並治療可預防病情惡化。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4年十大癌登統計,肺癌發生率多年高居第二,達1萬2462人,僅次於大腸癌。52歲莊先生從17歲開始吸菸,過去總習慣一天2包菸,不料在47歲時被診斷出第一期喉癌,接受放射治療控制後,開始定期回診檢查,不久前一次電腦斷層掃瞄上又發現2個肺部腫瘤,所幸經雷射導引式胸腔鏡手術治療已成功切除並恢復良好。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口袋不深 罹癌只能望新療法興嘆?

隨著時代演進,醫療科技不斷進步,醫療水準名列前茅的台灣自然也不在話下!以近年流行的達文西外科手術機器為例,截至2016年底全亞洲約476台,光是台灣就引進約30台,置備機器密度全球最高。
台灣民眾被不斷創新的醫療科技圍繞,看似能在疾病中求得更多生機。但是,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好好先生變成大怒神! 原來他肺癌轉移腦部

50多歲陳先生是親友同事眼中的好好先生,很少動怒,但最近幾個月宛如變了一個人,動不動就罵人,甚至口飆三字經。日前因頭痛而就醫,影像檢查發現,大腦竟有腫瘤,原來是肺癌轉移至腦部。
台北榮總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表示,超過5成肺癌患者於確診時已經轉移至骨頭、肝臟、腦部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肺癌確診不必開刀 支氣管內視鏡可代勞


上圖:成大醫院胸腔內科蘇柏嵐醫師
肺部腫瘤是國內十大癌症不分男女死亡率第一名的癌症,但並非所有腫瘤都是惡性,以往在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懷疑有肺部腫瘤時,都必須以開刀方式取得組織進行切片確診,但是開刀有麻醉和傷口感染的風險與不適;台南成大醫院近年來已經發展在超音波導引下的支氣管內視鏡檢查,幫助肺部腫瘤患者盡速確診及時進行治療。
縱膈腔指位於胸腔內兩側肺臟中間的位置,當出現病灶時,有可能是肺結核感染引發淋巴結腫大或類肉瘤等良性發炎,但也可能是惡性腫瘤,包括肺癌、淋巴癌或轉移癌等。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唯有腫瘤已對鄰近的氣管與大血管等產生壓迫,才會逐漸開始出現哮喘與頸部及上肢水腫等症狀。在進行影像檢查評估後,仍需藉由病理切片檢查確認病灶種類並訂定治療計畫。
邱女士一年前因長期咳嗽就診,經胸腔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縱膈腔淋巴結病變。成大醫院胸腔內科蘇柏嵐醫師表示,為確認縱膈腔淋巴結病變是否為惡性病灶,傳統做法上通常須開刀切片做病理檢查,然具有麻醉插管風險以及術後恢復等問題;然藉由支氣管內視鏡超音波做導引檢查時,只需施行局部麻醉,並注射輔助性鎮靜劑,即可在不進手術房下執行,也可免除開刀傷口不適及復原的疑慮,檢查結束後當天即可返家休息。邱女士後續診斷為類肉瘤,經治療後目前規則追蹤。
蘇柏嵐醫師表示,自去年10月開始,成大醫院針對縱膈腔淋巴結病灶,已有36位病人接受支氣管內視鏡超音波導引切片檢查,其中包含18位縱膈腔腫瘤與貼近氣管的肺部腫瘤,另有5位原本正子攝影判斷不適合手術的肺癌患者,後續經淋巴結病理檢查確認為早期癌而接受手術治療。
蘇柏嵐醫師表示,支氣管內視鏡超音波具有低侵入性及高診斷率之優點,為目前胸部疾病診斷及治療之趨勢,未來可藉由這項工具幫助更多南台灣懷疑縱膈腔腫瘤的病人。
蘇柏嵐醫師指出,目前執行支氣管內視鏡超音波導引檢查的臨床應用,主要有3項:1.診斷縱膈腔腫瘤與貼近氣管的肺部腫瘤。2.診斷良性縱隔腔淋巴結病變。3.評估肺部腫瘤對於支氣管壁與淋巴結的侵犯程度。
蘇柏嵐醫師強調,支氣管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利用超音波探頭,進行肺實質與氣管組織的橫斷面掃描檢查,除對氣道壁各層結構具有極高的分辨率,可判斷腫瘤對氣道壁的浸潤深度外,亦可擴展檢查範圍至氣管管腔外,檢查到原本傳統支氣管鏡無法目視之病灶,進一步評估氣管外鄰近的血管、淋巴結病變的位置與大小。
藉由超音波探頭的導引,同時可針對特定病灶進行細針細胞抽吸及組織切片,其診斷率可高達9成左右。
來源: HiNet新聞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廁所放一物等於玩命多數人家都有!

生活當中很多人會忽視衛生間裡的健康,其實我們每個人一生當中有很多時間會在衛生間裡度過的,那麼衛生間的健康小常識有哪些呢?衛生間暗藏的健康隱患有哪些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一起來看看吧!

廁所放一物等於玩命多數人家都有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骨盆腔疼痛竟是晚期肺癌轉移 不可逆標靶增加患者治療信心

全球最多人罹患的癌症-肺癌,每年奪走約160萬人的寶貴生命,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肺癌患者人數每年約新增1萬人次。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種,90%為非小細胞肺癌,且約有七成在確診時已為晚期肺癌,也因此肺癌死亡率高出其他癌症的20%。近年研究發現EGFR基因突變為肺腺癌的治療關鍵因子,此基因突變以亞洲人最為常見,佔全台肺癌病例約30%。
肺癌晚期治療著重個人化綜合規劃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冷凍微針消滅腫瘤 肺癌局部療法現生機

惡性腫瘤連續30多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衛福部統計,104年癌症死亡人數為4萬6829人,占所有死亡人數28.6%,其中又以肺癌奪命最凶,且每年急速成長。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多數肺癌患者確診時已達晚期,且癌細胞甚至出現轉移,對於肺癌晚期、移轉性病灶或無法手術者,治療上多採放療、電腦刀或局部治療,如灼燒及冷凍微針等,提供患者一線生機。

【防癌觀念】癌友若營養不良 影響治療進程

癌友在癌症治療過程中,常因身體營養素質太差須先中斷治療把身體養好,但也會影響到治療時機。已故綜藝天王豬哥亮的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梁金銅17日指出,豬哥亮原是2週接受1次化療,但由於營養不良,「吃不下也拉不出來,」最後變成4週做1次,導致身體越來越虛弱。

北醫附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對此提醒所有癌友,應謹記「3吃1記」的口訣來補足癌症治療期間營養的流失,分別是:吃夠量、吃正確、吃新鮮、以及記錄體重。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癌症症狀】癌因性疲憊症

疲憊是許多癌症患者沒說出口的痛。一份國內首次對逾千名癌症患者進行的調查,發現比起失眠、食慾不振等,疲憊是癌友最感困擾的症狀,高達92%罹癌期間有疲憊問題,但是主動向醫護人員提及疲憊問題的卻不到六成。
患者不常主動提到疲憊症狀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防癌】防早期肺癌 每年照一次胸部X光夠嗎?

不少名人皆因肺腺癌辭世,包含前副總統蕭萬長、新科副總統陳建仁、台北市長柯文哲夫人陳佩琪都曾公開自己是肺腺癌的患者。國人進行基礎健檢通常會包含胸部X光檢查,然而,肺腺癌發現不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延長患者存活率的不二法門,究竟哪一種檢查方式,能精準地發現早期肺癌呢?

有吸菸習慣、55歲過後要逐年健檢胸腔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肺癌-蘇女士】永生難忘的母親節

兩年前母親節前夕 晴天霹靂
「我媽媽的母親節紅包已經準備好了,女兒也會陪我過母親節,很開心…。」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抗癌新知】對抗癌症的另一項新武器-「光動力療法」新進展

以化學藥物治療癌症是腫瘤治療中發展很早且運用最廣的方法。但是化療藥物進入病患體內後通常都是敵我不分,一方面消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造成正常細胞的損傷,因而導致貧血、嘔吐、倦態、掉髮等副作用(註 1)。因此癌症藥物的研發除了要提高藥物毒殺癌細胞的能力,也必須增加攻擊的準確性以降低藥物的副作用。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中西醫聯手抗癌 可降低化放療之副作用

癌症的可怕在於不同期別需有不同的治療搭配,尤其是二、三期之後的癌症經常需搭配化療的進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近來整合了中西醫部門,導入中醫方劑,針對化療副作用進行緩解,除了降低副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讓病人能夠接受正規治療,臨床上已經發現,病患在接受標準的化放療同時,同步接受中醫輔助治療者,化療相關副作用,如口腔黏膜炎、手足口症候群腹瀉及嘔吐的比例較低,白血球低下的程度較輕微,或整體體能較佳,使得患者較能平順地完成化學治療的療程。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防癌】降43%肺癌風險 抽油煙機要這樣用

女性成人吸菸率長期維持持平,而肺癌死亡率卻逐年攀升?52歲的林媽媽,半年來為咳嗽好不了及濃痰所困擾,經過診斷發現她罹患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病。由於她及家人都不抽菸,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媽媽過去20多年來幾乎都照三餐在廚房替一家人煮食,肺部長期吸入油煙,因而罹病。

長期受到含微粒的蒸氣刺激 恐致肺阻塞

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癌症狀】這五大問題 最讓癌症患者困擾

癌症連續34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全台平均每5分鐘6秒就有1人罹癌,民眾聞癌色變,癌患因食慾不振、治療耗體力常感到疲倦,今公布一份癌因性疲憊症的調查發現,高達92%癌患都有疲憊問題,困擾癌患的前5大問題為疲憊、睡眠困難、疼痛、食慾不振和憂鬱。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肺癌檢測】肺癌影像檢查種類

肺癌診療專家一致認為,肺癌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非常高,微創手術甚至可以治癒肺癌。但是,要診斷肺癌需要進行哪些影像檢查?有哪些目的和作用呢?

疑似肺癌:X線檢查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心靈雞湯】把癌細胞當做自己的小孩

曾出版《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詠給.明就仁波切,被視為禪宗大師,曾在一次禪修活動演講中說了一則自己的小故事:小時候,他在洗澡時,水跑進耳朵,造成困擾。他想了很多辦法,但依然無法將水弄出來,非常苦惱。他的老師薩傑仁波切看到了,了解情況後,教他往耳朵倒更多水進去。見他疑惑,老師便說,水利用水作為引導出水的對治方法。他聽從了,成功將耳朵的積水引出來。老師並向他解釋,這是利用問題對治問題,是最好的方法。換句話說,問題就是答案。對待癌細胞,應做如是觀。

誰家的小孩?

許多人,尤其是癌症患者及其病人、家屬,對不請自來的癌細胞既恐懼,又厭惡痛恨,它造成多少人和家庭的崩潰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