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長達 35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新增癌症人數逾 10萬人,其中超過 9成癌症病友常出現癌因性疲憊症,醫師表示,癌友可經疲憊量尺評估治療,以防身體累垮。
一名大腸癌病人,好幾個月以來,才走路 2、 3分鐘就累到走不動,連踏進醫院診間都覺得沒力氣,情緒非常低落,家人看他這麼難受也不知如何是好。直到醫師開始協助他緩解癌疲憊等症狀,不僅漸漸恢復力氣,病人還會買蚵仔麵線請醫護人員吃,更許下心願,希望自己身體健康漸漸好轉後,能夠和發病前一樣,再去山上走走、吃炒野菜。
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進行的全台灣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92%的癌症病人有癌因性疲憊症,其中有 1/4更是中重度疲憊症,困擾程度超越睡眠困難、疼痛、食慾不振及憂鬱等。
癌疲憊不只是單純的疲倦,更無法透過睡眠或休息緩解。臨床發現,有些病人在抗癌治療前便出現癌疲憊、治療期間因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各種療法而症狀加劇,無法如期完成治療,甚至治療結束後也無法緩解。
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吳錦榕醫師表示,癌疲憊與吃不下、睡不好等困擾常常連動出現,一旦營養不好、失眠,會更容易疲憊,形成惡性循環,致患者在抗癌路上心力交瘁,有些人甚至可能因此放棄治療。
因此,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和台灣腫瘤護理學會首度制訂「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呼籲癌友精疲力盡時,要勇敢說出來,並透過疲憊量尺定期評估、接受治療。
「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主編、台北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瑞坤指出,癌友常覺得治療期間「累是應該的」,但其實不是,建議當癌友出現疲倦或累的感覺時,可由規律運動,或攝取高纖低脂、蔬果、全榖物和大量 Omega-3脂肪酸等食物,改善癌疲憊,中重度癌疲憊者則可使用黃耆多醣注射劑等藥物治療。
臨床治療指引中也建議,癌症住院病人可以每日評估一次疲憊情形,門診患者則於每次回診時接受評估。吳錦榕理事長建議運用方便評估的疲憊量尺,以 0-10分來表達病人今天的感受。
謝瑞坤醫師也表示,疲憊量尺一個方便的評估工具,藉由圖像和數字,說明疲憊在活動體力和情緒上的程度變化,而疲憊分數在 4分以上,即影響正常生活,病人應勇於向醫護人員表達,以有效緩解癌疲憊,在抗癌路上給予自己力量,順利癌症完成治療。
文章來源:中華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