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口袋不深 罹癌只能望新療法興嘆?

隨著時代演進,醫療科技不斷進步,醫療水準名列前茅的台灣自然也不在話下!以近年流行的達文西外科手術機器為例,截至2016年底全亞洲約476台,光是台灣就引進約30台,置備機器密度全球最高。
台灣民眾被不斷創新的醫療科技圍繞,看似能在疾病中求得更多生機。但是,
特別的治療方式、甫上市的藥物和技術要價不菲,除了少數「貴族」負擔得起,多半病友是看得到吃不到,徒增傷心。人命無價,但患病後的醫療費用,卻日日夜夜在折磨家庭。新式醫療,真能解決患者心事?
抗癌新寵兒 免疫治療打擊惡瘤!
「以癌症治療來說,科技發展二、三十年,早已今非昔比!」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主治醫師廖裕民指出,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手術……等治療方式不斷發展,以乳癌來說,從前多半是做大手術將全乳房切除,現在只要針對腫瘤切除部分乳房,術後再加上放射線治療、化療,就有機會保全身體髮膚抗癌成功。

而傳統二度空間放射線治療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使周遭的健康細胞受創,部分器官更受限於耐受劑量,在劑量不足的情況下難根除腫瘤,導致局部復發或轉移。新的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俗稱光子刀),不受臟器內視線死角的限制,治療位置更為精確,減少治療次數,病人副作用發生率也更低,在2015年有條件給付肺癌、肝癌患者,受惠患者約省下二十萬元。
其實,近年更大的醫學革命展現在「藥物」。人體的免疫系統會殺死外來病原,之所以無法作用在癌細胞上,是因為癌細胞會分泌某種蛋白質讓免疫系統停止工作;而近年免疫方面的研究有了突破,解析出控制癌細胞生長的基因,進而發展出標靶藥物,最近熱門的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就是用藥讓免疫系統重新啟動,殺死外來入侵者。
在癌症治療選擇上,會根據不同疾病、期別,以傳統化療搭配新一代的標靶治療或是免疫治療。亞東紀念醫院藥學部藥師王明賢表示,傳統化療的標靶藥物健保覆蓋率頗高,如果符合適應症、臨床用途,大部分都由健保支出,現階段免疫療法在市場上尚有兩、三種藥物還未納入給付。
醫療M型化? 三月療程近百萬元 因應患者的治療需求,健保也慢慢跟進,逐步開放給付標靶藥物。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二○一五年癌症醫療費用中,藥物就占四成,其中多數都屬標靶藥物。使用最多的藥物是治療早期或轉移性乳癌的「賀癌平(Herceptin)」,約花費健保二十一億元;其次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用藥「基利克(Glivec)」、肝癌用藥「蕾莎瓦(Nexavar)」等,皆花費十多億元。
不過,就算健保開放有條件給付標靶藥物,早期癌患想要搶先使用,還是得自費才行。以蕾莎瓦為例,肝癌必須蔓延到肝門靜脈、淋巴結或肝外轉移等條件才能申請健保給付,若病況不符標準,其他治療又沒有顯著成效,就要自費服藥,以每顆一千元來計算,單月就得花約十五萬元。
保險顧問陳怡伶表示,從商業保險理賠看來,手術理賠動輒20萬元起跳,標靶治療的口服液,一套療程高達數十萬元,如注射藥賀癌平自費每劑六萬一千元,一年打13劑就將近八十萬元,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廖裕民更指出,免疫療法包含放射線治療與藥物,一個月需花20~30萬元,通常在二、三個月的治療中會看見療效,也有部分病人要拉長到四個月、半年,數個月下來,百萬元的存款就如流水東去。
至於新藥是不是非用不可?王明賢澄清,許多民眾陷入這類迷思,有經濟不寬裕的患者甚至為此傷心,覺得用不到新藥的自己沒有得到有效治療。
「在選擇藥物方面,醫療團隊一定都會跟患者、家屬充分溝通過,了解療效、副作用以及所需費用,」王明賢說,新藥多半副作用較少,也可以縮短服藥期跟次數,這些好處是用金錢換來的,但是新藥的出現並不在推出「萬靈藥」,而是在給予患者「更多選擇」,不代表以往的藥物就治不好病症。患者在能負擔的範圍內選用新藥,治療期得到更好生活品質;若是超過家庭預算,也可優先使用健保藥,治療失敗、副作用太大再考慮自費藥物。
醫療險進化 雜費給付 比較安心!
陳怡伶認為,許多保戶過去買的醫療險多是「住院日額型」,防癌險一張大概就能解決住院、手術、門診、放療、化療等需求,但是治療方式推陳出新,自費藥品、手術費用提高,需要從「實支實付」險下手顧保障。「醫療險的雜費保額愈高愈好!」陳怡伶表示,醫療險在疾病、意外都能理賠,癌症手術、標靶藥物也能以雜費給付,保障範圍廣,治療不用為錢綁手綁腳。此外,兩張以上實支實付,可支應龐大的癌藥支出,只要事先確認保單可接受副本理賠,就能達到保障倍增的效果。
癌症長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防癌險也是許多民眾的保險口袋名單,投保防癌險建議選擇初次罹癌後一次給付的商品,好處其一是金援自由運用,其二是只要罹癌就賠,不用再收集各項單據申請給付。有其他家族病史者,可以再投保具長照功能的重大疾病險,通常包含癌症、阿茲海默症、多發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症……等特殊疾病,不僅有一次金給付,達一~六級殘更有長期照顧保險金。規劃保單以循序漸進為原則,從基本的醫療險開始,再視需要多添防護。
至於民眾是否要因為手術方式愈發達,而多買新型態的「手術險」商品?陳怡伶說明,手術險列出千項手術項目,符合列表上的內容就給付保額倍數或定額(每單位),跟手術方式無關。以A公司手術險為例,無論採傳統手術或達文西手術,「攝護腺癌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都給付保額二一六%。「手術險的保障畢竟比較侷限,如果要投保,也希望要先把醫療險、防癌險都做足。」陳怡伶說。
預防兼診斷 基因檢測成新風潮
那麼,有家族病史者,能不能確切知道自己的疾病風險程度再規劃保險?廖裕民表示,最近流行的基因檢測,可以幫助找出個體的基因異常。「以癌症照顧來說,基因檢測可以分為預防、診斷、治療三方向,其中治療占大宗。」在預防面上,最忌諱民眾因為檢查出風險而心驚膽跳、自尋煩惱,所以都會先經過專業諮詢,如三等血親內有數名罹癌者,就是醫療團隊建議做基因篩檢的關鍵之一,知名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母親與阿姨都逃不過乳癌魔掌,在檢測後決定切除乳房,就是一例。在台灣,許多人是因為卵巢癌、大腸直腸癌等疾病發生在家人身上,才決定受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